能源互联网支撑能源转型访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
能源互联网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优先,以电力能源为基础,多种能源协同、供给与消费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协同,大众广泛参与的新型生态能源系统。加速推进电网与智能传感、智能芯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共同构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相融合的能源互联网,形成强大的价值创造平台,使电网的运行和业务能力水平实现大幅度提高。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必将带来电网技术和生产模式变革,并强有力地支撑能源转型
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在该领域重要装备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为实现电网灵活可控、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高效接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手段。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7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第九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
当前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能源转型之路由于复杂性、长期性及迫切性等原因显得异常艰难,必须统筹好保障安全与结构转型,统筹好长期战略和经济发展,统筹好现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去中心化态势凸显,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革命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能源体系。
截至目前,五年间我国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清洁低碳发展步伐加快,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6.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4.3%,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7.8%。同时,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7亿千瓦,清洁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
推动能源转型,不仅在推进清洁低碳转型方面要有新成效,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也要有新突破,要紧跟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大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装备,加快部署储能、氢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努力在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日前,《电力设备管理》杂志记者就能源转型问题对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进行了专访。
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2018年全球能源消费198.4亿吨标准煤,化石能源仍占据全球消费量约84.7%,而可再生能源增速最快;2018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约3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20%,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
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9.2%;水电(万千瓦)、核电(4874万千瓦)、风电(万千瓦)、太阳能发电(万千瓦)等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达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0.8%。根据预测,到2030年发电装机约达30亿千瓦,届时清洁能源发电总成本有望低于化石能源电厂,可再生能源将成主力电源,占发电装机占比将达52%(14.9亿千瓦)。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17年联合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50年我国在能源生产(发电)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50%;在终端消费环节,电能于交通、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用电能效亟需提高;冷热电多种能源共存,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规模更大;用户侧多种能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供需互动,能源消费者同时也是能源生产者,能源消费模式更加多样化。
就此汤广福表示,据中国工程院研究预测,2035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将达47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达57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约19%:“未来我国能源需求仍将进一步增加,但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2035年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18年的85.6%下降到75%左右。”
他强调,能源消费的变化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诸如智能用电设施对电力供需互动的需求,电-光-热-气等多种能源高效综合利用的需求,大型电力用户对用电能效管理的需求,家庭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发/用电设备快速发展的挑战,以及末端电力用户期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感等。”
他指出,目前广泛应用的化石能源,在生产、运输、使用的各环节都会对空气、水质、土壤等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能源绿色转型成为必然选择,而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