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技术
    主页 > 综合新闻 >

攻克低温缺氧难题 创造多项世界之最“云端电网

图为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拍摄的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输电铁塔。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达娃普迟是西藏萨嘎县的一家酒店经理,最近,他给酒店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这里一年四季都很冷,以前我们烧柴油发电,由于功率不足,带不动电暖器,客人睡觉要盖三层棉被。”达娃普迟说,“现在用上了稳定的大网电,电器随便用了。”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以下简称阿里联网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云端电网”,建设运维难度非比寻常。在此过程中,相关团队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及电力装备,形成高海拔地区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随着阿里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西藏形成了500千伏统一电网。工程推动西藏主电网覆盖了包括阿里地区在内的全区7地市、74县(区)和主要乡镇,解决了几十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创新电网

开创世界高海拔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多个“首次”

萨嘎变电站,海拔4688米,是阿里联网工程的第一座变电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220千伏变电站。

“抬头就能看见雪山,从没有离天这么近过。”听起来很浪漫,但实际上,高海拔导致这里夏季最高气温只有15摄氏度左右,冬季低至零下2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60%。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电网工程并要长久运维,是一项艰巨任务。

第一个困难无疑是缺氧。阿里联网工程指挥部技术部专责翟国光表示,氧气的稀缺不仅让建设人员随时有患上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的风险,也让工程机械设备的效率降低。“由于氧气稀薄,油料的燃烧很不充分,导致在一般地区能够使用的机械设备在该地区无法达到本应有的效率和功率。”

其次还有严寒挑战。温度低、早晚温差大导致机械设备每天使用前都需要预热,启动时间长达2个小时左右,冬季或雨雪天气花费的时间更多。恶劣的气候环境也让设备的损坏率数倍增长,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

如何顺利地把光明送进藏区群众的家中?经过深入研究试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乃至世界特高压工程建设中的多个“首次”。

针对缺氧问题,设计团队首次系统性开展富氧综合环境设计研究,科学确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设相应富氧系统的行业标准。翟国光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人体的损害不同,为了建设人员和后期运维人员的安全,项目团队研究制定了高海拔变电站的富氧系统设计技术要求,针对不同海拔高度确定采用合适的氧调浓度,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采用不同容量制氧设备,根据运维人员所需不同类型的房间配备相应的吸氧方式,并编写了高海拔变电站富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供高海拔地区变电站建设参考和选用。

针对低温,工程以铅炭电化学储能作为变电站应急电源,这也是国内首次。“这种储能系统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储能系统,具备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快、灵活方便、能量转换效率高、建设周期短等优势。通过铅炭电化学储能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作为变电站应急电源使用,可有效解决柴油发电机在西藏地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用油困难、维护隐患大、低温启动困难、故障率高、高原降效大、排废污染多、应急供电时间短等诸多问题。”翟国光表示,储能系统作为变电站的保底电源可以提高故障恢复速度,提升电网抗灾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应急电源系统可以在变电站失电状态下自动启动和远程控制,能够在事故发生时为电网公司争取宝贵的抢修时间。

“我们还在沿线铁塔上预留通信装置和光缆纤芯资源等的安装接口,将电信运营商通信天线加挂在输电线路铁塔上,实现电力铁塔和通信铁塔的合二为一,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也减少了电源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翟国光说。

绿色电网

最大限度减少对高原生态的扰动

行走在阿里的原野上,一座座白色的电网铁塔格外引人注目:每一座塔的顶部都被塑造成了羊头的形状,有的“羊角”向下弯曲,有的向上翘起,与碧蓝的天空、绵延的远山形成一道和谐而美丽的风景线。